千年古村落举办非遗文化节,传承传统文化魅力

在群山环抱的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,有着"江南最后秘境"之称的杨家堂村近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非遗文化节。这座始建于宋朝的千年古村落,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专家学者。

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,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百年前。村中百余幢黄墙黛瓦的古民居依山而建,层层叠叠,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。今年非遗文化节以"活态传承·创新发展"为主题,集中展示了当地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在村口的古戏台上,松阳高腔的传承人们正在表演经典剧目《牡丹亭》。这种起源于明代的古老戏曲形式,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台下观众座无虚席,不少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传统艺术。

"我们村有制作蓑衣的传统手艺,已经传承了十几代人。"今年72岁的非遗传承人杨大爷一边娴熟地编织着蓑衣,一边向游客讲解,"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蓑衣过时了,但我们正在尝试把它改良成时尚的装饰品,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。"

文化节期间,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技艺展示,还能亲身体验农耕文化。在古村旁的梯田里,村民们示范着传统的牛耕技术,孩子们则在指导下学习插秧,感受"粒粒皆辛苦"的真谛。夜幕降临后,村中广场上点燃了篝火,村民们跳起了传承数百年的祭祀舞蹈,熊熊火光映照着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。

"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古建筑,更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。"杨家堂村党支部书记表示,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,既增加了村民收入,也让年轻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。据统计,今年文化节期间,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,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过20万元。

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,当地政府还特别开设了"非遗学堂",邀请老艺人定期授课。今年25岁的大学生村官小王就是学员之一,他说:"学习这些传统技艺让我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。"

随着夜幕降临,古村渐渐恢复了宁静,但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。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,不仅让古老技艺得以延续,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。

相关文章

“三夏” 生产顺利推进,农业科技助力粮食丰收

“三夏” 生产顺利推进,农业科技助力粮食丰收

6 月,全国各地 “三夏” 生产进入关键阶段。在安徽,6 月 5 日麦收基本结束,较往年提前 3 天;山东德州运用新型收割机,将粮食损耗控制在 1% 以内;河南大规模机收历时 22 天,8500 多万...

新型环保材料问世,有望改变建筑行业格局

新型环保材料问世,有望改变建筑行业格局

近日,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,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。该材料具有诸多优势,或将在未来改变建筑行业的格局。这种新型材料主要由废弃塑料和植物纤维复合而成,不仅有效解决了废弃塑...

全球首条太阳能公路试验段建成,开启绿色交通新探索

全球首条太阳能公路试验段建成,开启绿色交通新探索

近日,全球首条太阳能公路试验段在某科技园区建成,引发广泛关注。这条公路表面铺设了特制的透明太阳能电池板,既具备普通路面的承载能力,又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。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该太阳能公路采用多层复合材料...

非洲“绿色长城”计划恢复1亿公顷退化土地

非洲“绿色长城”计划恢复1亿公顷退化土地

非盟最新报告显示,横跨11国的“绿色长城”计划已成功恢复1.02亿公顷退化土地,完成2030年目标的65%。该项目通过种植耐旱树种和智能灌溉系统,使萨赫勒地区植被覆盖率提升40%。塞内加尔农民迪乌夫称...

新加坡推出全球首个“智能垃圾回收树”,提升城市环保效率

新加坡推出全球首个“智能垃圾回收树”,提升城市环保效率

新加坡政府近日在滨海湾公园试点“智能垃圾回收树”项目,这种高6米的装置通过AI识别垃圾类型,自动分类压缩可回收物,并实时通知环卫部门收运。该设备由太阳能供电,内置金属、塑料、玻璃三个分类仓,误投率仅2...

我国首条高温超导磁浮轨道交通试验线建成

我国首条高温超导磁浮轨道交通试验线建成

在交通科技领域,我国取得重大突破,首条高温超导磁浮轨道交通试验线在四川建成,标志着我国在磁浮交通技术研发上迈出关键一步。这条试验线全长 1.5 公里,采用高温超导磁浮技术,列车利用超导体的抗磁性实现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