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新型智能康复机器人正式投入临床使用
我国自主研发的"康行者"系列智能康复机器人系统近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,正式在北京协和医院、上海瑞金医院等全国三甲医院投入临床使用。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康复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将显著提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。
"康行者"机器人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历时5年研发完成,采用了多模态感知融合、自适应控制算法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。该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患者运动意图,通过力反馈和虚拟现实技术,为中风偏瘫、脊髓损伤等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。
"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,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精准量化评估和智能化训练。"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教授介绍,"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患者肌肉活动、关节角度等20多项生理指标,动态调整训练强度,使康复效率提升40%以上。"
在上海瑞金医院的康复中心,记者看到一位中风患者正在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态训练。患者穿戴外骨骼装置后,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行走动作,面前的显示屏实时显示运动数据和虚拟场景。"训练过程像在玩游戏一样有趣,而且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进步。"这位患者表示。
研发团队负责人王博士透露,该系统还创新性地融入了脑机接口技术,能够捕捉患者大脑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,帮助重度瘫痪患者重建运动神经通路。"我们正在开发居家版设备,预计明年上市,让患者在家也能进行专业级康复训练。"
据统计,我国每年新增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超过300万人,而专业康复师严重不足。这款国产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推广应用,将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状况,降低患者康复成本。国家卫健委表示,将把智能康复设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让更多患者受益。
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康复医疗市场需求持续增长。业内专家预测,未来五年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。此次国产设备的成功应用,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,也为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