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保护成效显著:珍稀鸟类种群数量持续回升
近日,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《2024 年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》显示,通过系统性生态保护工程,我市珍稀鸟类种群数量实现连续三年稳定增长,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在国家 4A 级景区白鹭湖湿地公园,监测人员惊喜发现东方白鹳家族规模扩大至 52 只。红外监测画面显示,今年新增的 10 只幼鸟已能独立飞行,这些体长超 1 米的 “湿地精灵” 在浅滩优雅踱步,用细长喙部捕捉鱼虾的画面,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驻足。与此同时,素有 “鸟中大熊猫” 之称的黑鹳,在青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活动频次显著增加,今年已观测到 42 次集群觅食,较去年同期增长 68%。
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,这得益于三大保护措施的协同推进。在栖息地修复方面,我市累计投入 2.3 亿元,完成退耕还湿 1.2 万亩,种植芦苇、菖蒲等水生植物 360 万株,构建起 “水下森林 - 浅滩湿地 - 候鸟驿站” 的立体生态系统;执法监管层面,联合公安、林业部门开展 “护翼行动”,破获非法猎捕案件 17 起,拆除违规建筑 8 处,有效震慑违法行为;全民参与上,组建 “飞羽志愿者服务队”,全年开展鸟类监测、科普宣讲活动 132 场,带动 5 万余名市民成为生态守护者。
“今年首次记录到白枕鹤、白尾海雕等极危物种,说明生态修复已从量变迈向质变。” 市鸟类保护协会会长李华表示。未来,我市将建设智能化鸟类监测网络,增设生态缓冲带,并探索 “生态 + 文旅” 发展模式,让更多珍稀鸟类在城市生态空间中诗意栖居。